靈鷲山的宗風是慈悲與禪,大悲閉關從2012年啟建迄今13年,從第1年大悲閉關啟建就設有法教課程。教育是傳承佛法的重要途徑,大悲閉關指導法師恆傳法師及教育院副院長淨華法師兩人分享如何透過法教課程,將靈鷲山慈悲與禪的宗風,透過生活化且多元的方式,傳達給社會大眾跟靈鷲山弟子們。
大悲閉關指導法師恆傳法師說,大悲閉關並非只是一直持咒,也希望學員在閉關過程中,能培養正知見。此外,有時候持〈大悲咒〉身心不安穩或急於求成,容易愈持愈緊,聽法師講課可以滋潤內心,身心不安穩時能轉念從經典到實踐 大悲閉關法教課程開啟生活智慧,讓心柔軟、鬆弛。閉關持咒是佛家說的行門,也就是實踐;法教課程則屬解門,透過佛法的聞、思、修,逐步建立對正知見的了解,在大悲閉關期間設立法教課程,做到解行並重,讓學員在佛法的學習跟實修上都有收穫。
六項生活原則是慈悲與禪的生活實踐
慈悲與禪是個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規劃晨間開示課程時,恆傳法師從六項生活原則著手,讓學員們從認識靈鷲人的生活守則開始,一步步的接近慈悲與禪,而六項生活原則正是慈悲與禪在生活上的實踐。
恆傳法師也解釋了六項生活原則的意涵及跟慈悲與禪的關係。六項生活原則:一心、二愛、三好、四給、五德、六度。師父(心道法師)說禪就是心 ,一心就是涅槃妙心;二愛,愛地球、愛和平也是種慈悲心;三好,口好、身好、意好以及四給,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歡喜。三好跟四愛是靈鷲人服務他人時的核心指南,讓我們在待人接物上能更柔軟、慈悲。
五德,正面、積極、樂觀、愛心、願力,就是個人的情緒管理和修養,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佛法中的修行方式,師父的度,要我們在度人時先檢視自己,講布施時,有沒有捨慳貪,勸別人忍辱,自己碰到惱怒、不順心的事情時,是否能安住不動?如果能反求諸己,宣說這些內容時就有說服力。
恆傳法師用大眾比較能理解的說法,進一步說明慈悲與禪。慈悲就是愛心,愛心是生命的潤滑劑,如果沒有愛心,對世界抱著冷漠的態度,做任何事都沒有熱情,也提不起勁,生命感受不到意義,沒有動力。禪就是心,跟自己相處。廣義來說,慈悲與禪就是在講,人們跟眾生是生命共同體,彼此是共存共榮的。以最近台灣發生的地震為例,震央在花蓮,但引起的是全台以及國際間的廣泛關注,可見有愛心、慈悲心,彼此關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法師將師徒對話、故事等內容帶入課程中,上課氣氛也更生動活潑。他以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故事為例,年輕時的卡內基經歷許多挫折,曾一度感到絕望。偶然機會下,他在街上看到「American」的招牌,Amer被遮住只剩下ican,激起他「I can」的心念,意識到他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努力振作,突破困境,成為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鋼鐵大王,這個故事反映了正面思考的力量。
宗風不離開上師 以願力的財富為課程內容
靈鷲山教育院副院長淨華法師表示,靈鷲山的宗風是慈悲與禪,慈悲是願,願要以禪為核心,才能不離真心,貫徹實踐「願」。而每一個道場的宗風,不離開上師的身教與言教,心道法師在《願力的財富》一書中說,「我的願力只要是觀音菩薩要的,就一定會實現。我從無一時一刻退念,從不間斷對觀音菩薩的信念。」今年善知識說法課程,就是以這本書為教材,邀請具弘法與執事經驗的法師們,一起來分享這本書,讓學員在輕鬆而生活化的分享共學中,點滴理解靈鷲山慈悲與禪的宗風。
淨華法師說,書中所寫師父的十大願,反映了佛教的核心價值觀,也與當前社會環境和個人精神修養息息相關。透過書中的十個願,認識師父這一路來,帶領四眾弟子的願行。從在戰爭中成長到和平對話的推動,從自我的苦行到發願護持佛國僧伽教育與圓滿的佛教傳承教育,乃至面對地球生態的危機,引領我們從靈性出發,守護地球母親與生命和平大學的推動,這些宏願的背後是點點滴滴的刻苦修行與智慧的轉換。
如第六願提到「工作種福田 生活即是禪」,教我們將日常工作和生活視為修行的場域。讓工作與生活更有意義。在第八願「逆境中時時處順」說,願力,是從苦行開始逆走的,回頭看看,沒有覺得哪一個經驗是叫苦,鼓勵大家,遇到逆境,是大因緣的時機,能夠順利轉換,若不是俱足福德因緣,就是信願力強,但只有堅定修行,才會有信心,有轉換力。
用心貫穿四期教育 閉關回到心鞏固願力
慈悲與禪的宗風也貫徹在四期教育的每一期,阿含期學習從戒與定調整自己的生活,從斷惡修善出發,在生活中能貫徹佛法,大悲閉關中受持八關齋戒,收攝身心就是阿含期的修持。般若期講空性、講心的本源,就是禪,就是止觀,般若是讓我們生活處處都能轉換為解脫自在的關鍵,在閉關精進的過程中,如何調伏自己的心,能夠專注而離相、精進而無所得,是要下功夫去體會與轉換的。
法華期講實踐、要發起願力,發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當菩提心遍滿方能成就華嚴願力世界的佛果。在願力的財富中,心道法師說:「四期的修持實踐是以禪修為貫串,禪是什麼?就是用心去貫穿。」每一年的大悲閉關我們也是回到心這個原點,來做宗門修持的精進與願力的鞏固,這是從實踐與修持的角度,體會四期教育與大悲閉關的緊密連結。
淨華師最後提到,今年法教實體課程,回歸到如何成為菩薩行者的發心與行儀,從前行的清淨身口意出發,進而談靈鷲山觀音法門的傳承源流以及正確修持的方式。他認為,殊勝的儀軌是很有攝受力的,透過儀軌能讓學員更通透地理解自己身心的狀態,這也是把大悲閉關閉好的關鍵。
靈鷲山秉承著傳承觀音法脈的使命,透過有系統而生活化的法教課程,讓慈悲與禪的宗風及佛法的智慧點滴入人心,課程中處處可見靈鷲山對法脈傳承的重視及解行並重的特色。期望透過生活化而實用的課程設計,讓學員更了解慈悲與禪的意涵,也不再將佛法單純當作經典中的知識,而是能在逆境時想到它、用到它的人生智慧寶典。
文/張育寧
圖/文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