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發展
字級

觀音信仰
的發展

觀音信仰是隨著大乘佛教的腳步而傳播至亞洲各地,成為亞洲地區最受歡迎的神祇。而觀音信仰最早可追溯至西元二世紀的古印度,目前歷史上遺留下來最早的觀音造像是西元二、三世紀的印度「佛三尊像」,中央是坐佛,兩旁侍立觀音與彌勒菩薩。
此外,從西元三世紀起,不少中國高僧遠赴西域求法,如東晉時期的法顯大師在5世紀初遊歷印度,在其著作《佛國記》中有記載,當時古印度佛教信徒供奉觀音菩薩的信仰盛況。
觀音信仰的普遍化,是隨著重視慈悲渡眾的菩薩行的大乘佛教而普及,同時因為大乘佛教鼓勵為佛、菩薩造像,也促使觀音信仰更加普及。

觀音信仰的發展

(圖片來源:大英博物館館藏)

三國到東晉十六國的初傳

觀音最早傳來中國的確定時間,雖有點爭議,目前所知是西元二世紀,由東漢譯經僧 支曜翻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中是最早使用「觀音」的稱號,當時因為觀音信仰初傳東土,其經典及譯名尚未完具的關係,常稱觀音為「光世音」, 所修法門只是稱念觀音聖號, 尚未形成完整的觀音信仰體系, 其傳播範圍也僅限於以洛陽、長安為中心的部分地區。

南北朝到隋代的開展

此時《普門品》、《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等觀音經文陸續譯出,法門上雖仍以稱念聖號為主,但在造像、禮拜、誦經、供養、持咒等大乘修持法門也日益興盛,觀音信仰的顯密法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觀音信仰已然流入社會各個階層。

隋唐宋等朝代的普傳

觀音信仰的發展

(圖片來源:大英博物館館藏)

隋唐是中國佛教鼎盛時期,這是觀音法門與信仰普傳華人世界的一個重要年代,《心經》、《千手經》等大量觀音經典譯傳、〈大悲咒〉等的普傳,以及宋代之後知禮大師的「大悲懺」等各種觀音行法盛行於佛教內;各種觀音故事、感應錄普及民間,而這些深入民心的故事與神話,讓觀音的形象被中國各宗各派普遍接受。

觀音信仰的發展

四明知禮大師 (圖片來源:資料圖)

元明清的轉變與紛呈

歷經元朝藏密觀音的傳入,明朝的三教融合,加上民間觀音與妙善公主傳說的廣布與定型,讓觀音信仰產生了轉化,除了佛教修行者的正統修持之外,民間信仰的觀音更加普傳,各種由故事所發展出來的觀音畫像普傳民間,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正式成為觀音信仰的道場,蓬勃發展出屬於中國特有的觀音信仰文化,最後幾乎形成了「戶戶觀世音」的獨特信仰狀況。隨著諸多觀音靈驗故事的深植人心,觀音信仰不但風靡僧俗兩界,遍布於名山、海湄、城市、鄉村的佛教寺院之中,更被納入道教體系,被稱之為「慈航真人」、「慈航大士」、「觀音大士」,最後觀音菩薩甚至進入住宅內,成為家堂五神之一。

民國以來的狀況

觀音信仰的發展

四明知禮大師
(圖片來源:資料圖)

繼承清朝一脈相承的情況,台灣各地的觀音廟、寺林立,許多家庭都會禮拜觀音,很多民間信仰的神祇,除了主尊神像外,也設有觀音殿供信眾禮拜,觀音,猶如母親般的形象深植民心。而移民至海外的華僑社會中,觀音廟、寺的陸續出現,使得觀音信仰在各華人群聚的地方,成為當地華人文化、教育以及信仰的中心。

流傳於民間的觀音信仰,其思想與內容常具有非佛教觀音具有的神通與功能,即在佛教的慈悲觀、善惡有報觀、生死輪迴觀外,還加上儒家的忠孝觀,道教的咒術、符籙、占卜、成仙等方術色彩。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一套相當獨特的崇拜體系,自成系統,其最大的特徵,是將佛教的慈悲信仰觀念與傳統民間靈感信仰觀念結合起來。其結合方式以靈感為本,以慈悲為用,把觀音菩薩塑造成一位「廣大靈感」的宇宙神明與救世主。然而,觀音信仰係源自於佛教的義理系統,其本質應該是神聖性的存在,以其誓願救渡眾生,是一種慈悲的本體與超越的境界。
雖然觀音信仰已經超越佛教信仰,混合各種通俗的信仰,形成一種極為複雜的信仰內容,但不論是從學術思想立場、信仰實踐立場,或從藝術、雕塑、繪畫等角度,乃至民間習俗角度,觀世音菩薩都是一位廣受人民愛戴、流傳最廣且歷時最久的一位大聖菩薩。

台中清水紫雲巖

台中清水紫雲巖 (圖片來源:buuz.tw)

台中清水紫雲巖

台中清水紫雲巖
(圖片來源:buuz.tw)

error: Alert: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