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大悲咒〉超過10年的羅玉偵師姐,於2023年圓滿10萬遍〈大悲咒〉成為大悲行者,同時她也是靈性生態培訓營的種子講師。玉偵師姐透過具體可見的行動,追隨師父(心道法師)腳步,推廣靈性生態這個不容易說清楚卻深具影響力的理念。她分享一路走來自身修行與實踐的心路歷程,認為修持〈大悲咒〉,自然而然就長養了慈悲心,也更能契入靈性生態。
玉偵師姐說最早接觸〈大悲咒〉是在靈鷲山舉辦的「共乘西方般若船活動」,而後因靈鷲山推動大悲護照,能夠有系統地記錄持咒遍數,她慢慢開始持誦〈大悲咒〉。參加實體大悲閉關時,老菩薩們的精進以及授勳時的莊嚴法喜,讓她深受感動,於是下定決心發奮努力,開始每天108遍的〈大悲咒〉定課。

修持〈大悲咒〉 長養慈悲心 契入靈性生態
擔任區會幹部,也是靈性生態種子講師,身兼數職的玉偵師姐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她分享,〈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這本書幫助她善用時間,她每天提早兩小時起床,完成〈大悲咒〉及其他定課。她強調,慈悲心是從很多層面中養成的,包括:禪修、讀經、吃素都可以養成慈悲心,透過各方面的修持,才能將慈悲心內化,融入生命的DNA。她認為持咒後,她最顯著的改變就是堅持,因為有信念才能堅持。她說,〈大悲咒〉是法門,也是師父給的功課,所以更要好好念,不能懈怠。
她也分享了成為靈性生態種子講師的源起。「我是個學習還滿積極的人,對於嘗試新事物都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她說。早期護法會曾舉辦過共識課程,希望培養幹部人際互動與溝通的能力,當時報名參加,也為她日後被選為靈性生態種子講師奠定基礎。
在種子講師培訓過程中,楊田林老師指導她在講述課程時更具象、更有畫面,如將100公噸的碳排量,具象地比喻為從台北開車到桃園的距離。讓人們知道靈性生態跟生活是息息相關,進而認知到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影響力保護地球。
玉偵師姐說,沒投入靈性生態推廣之前,她一個人做只能做到吃素、使用環保餐具,然而當參加靈性生態課程後,理解了靈性生態的核心理念,萬物同源,人類是生態中的一份子。從這個角度著眼,她發現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認識靈性生態 貢獻專業 讓地球永續
玉偵師姐舉梁皇法會為例,以往燄口灑食品多用塑膠袋分裝,讓信眾帶回。自2023年開始,就以護法會舉辦各項營隊所使用的布旗,縫製成束口袋以取代塑膠袋,並推廣現場志工及參與會眾自備環保袋帶回法會結緣品。因應法會需求所製作的六塵妙供禮籃,從內而外都是以靈性生態為首要考量,因此購買以友善環境方式種植的小農作物為供品。因為認同他們的理念,所以用行動支持,這就是永續,就是靈性生態。
她也提到,辦活動的過程,本身就是靈性生態的實踐,推廣靈性生態「我們可以怎麼做?」會比「我們應該怎麼做?」更容易執行,也讓身邊的志工有機會提供種種建議。如這次梁皇法會,有位具紡織業背景的師姐參與,當她從中理解了靈性生態永續、共好的理念後,也回饋個人專業,建議可以將寶特瓶再製抽絲的環保布料,運用在六塵妙供中,最後以此製作出六塵妙供禮籃的包巾,提升禮籃質感,也賦予了一次性商品再生價值,這也是一種善的循環。玉偵師姐認為,當身邊的人透過共同參與活動,慢慢理解、堆疊出靈性生態的樣貌,自然就會發揮所長,為地球的永續一起貢獻心力。
生態、環保已是普世價值,然而靈性生態理念尚在推廣階段。對不知道靈性生態的人,她以「讓地球永續,人類才可以永續」為切入點,強調萬物是相依共存,而非對立關係,人類不應自視為地球的主宰。她引用師父所說:「尊重物種的存在價值、包容彼此生存的空間、共同成就分享的世界」認為唯有具備這樣的心態時,地球的永續才可能實踐,也就是師父說的「治本之道」。

在玉偵師姐身上我們看到,從大悲心到靈性生態,有著緊密而深刻的連結。她也用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願意,每個人都能成為推動靈性生態的種子,讓微小而堅持的善念,猶如漣漪般逐漸擴大,終將匯聚成守護地球的洪流,為這片土地帶來更多希望與可能。
文/張育寧
圖/文獻中心